1. 首页 > 民俗

七夕节的活动和风俗 七夕节的美食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2-04
摘要:七夕佳节,传统习俗与美食盛宴同庆。七夕佳节,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包括拜魁星、祭织女、品巧果、投针验巧、穿针乞巧等。此节日不仅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佼佼者,更演变为象征爱情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祝。跟随小编,一同探寻七夕的独特美食吧。七夕节的活动和风俗:七夕,被誉为中国情人节,亦称七巧节、七,七夕节的活动和风俗 七夕节的美食

 

七夕佳节,传统习俗与美食盛宴同庆。

七夕佳节,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包括拜魁星、祭织女、品巧果、投针验巧、穿针乞巧等。此节日不仅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佼佼者,更演变为象征爱情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祝。跟随小编,一同探寻七夕的独特美食吧。

七夕节的活动和风俗:

七夕,被誉为中国情人节,亦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汉朝,原为纪念织女,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的节日。历经千年,七夕节融入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成为爱情的象征。

一、拜魁星

民间相传,七月七日乃魁星诞辰。魁星掌管文运,渴望功名的学子们对魁星尤为敬仰,故此,他们必于七夕佳节举行祭拜,虔诚祈愿魁星庇佑,使自己的学业之路一帆风顺。

此乃乞巧之始,源自汉代,传承至今。《西京杂记》记载:“汉宫彩女于七月七日,于开襟楼穿七孔针,世人皆效仿。”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亦云:“七月七日夜,家家女子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齐武帝时,《舆地志》述:“武帝建层城观,宫女于七月七日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七夕,宫中以锦结楼殿,设宴乐,妃嫔以九孔针穿五色线向月,得巧者宴乐通宵。民间亦效仿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载:“九引台为乞巧之地,宫女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得巧,迟者输巧,各出资赠得巧者。”

二、拜织女

七夕之夜,少女与少妇齐聚一堂,虔诚地“拜织女”。她们邀请亲朋好友,共同祭拜织女星。月光洒落,桌上摆放着供品,少女与少妇斋戒沐浴,焚香礼拜于案前。礼拜结束后,众人围桌而坐,边品尝瓜子花生,边面向织女星默默许愿。

三、吃巧果

在浙江杭州、温州、宁波等地,七夕佳节之际,民众以面粉精心塑形,各式小巧的“巧果”随之诞生,入油锅炸至金黄,香气四溢。

四、投针验巧

此乃七夕穿针乞巧习俗之演变,脱胎于穿针,却别具一格,盛行于明清时期。每逢七月七日午时,女子们将巧针投入阳光下曝晒之水,待水膜形成,针影显现。若水底映出云彩、花朵、鸟兽之影,或鞋、剪刀、水茄之形,便谓得巧;若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蜡轴,则显技艺之拙。

五、穿针乞巧

此乃乞巧之始,源自汉代,传承至今。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时彩女,常于七月七日,于开襟楼穿七孔针,众人皆效仿。”此乃古籍中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女子手持五彩丝线与九孔针(或五孔、七孔针),于月光下对月穿针,速穿者谓“得巧”。

七夕节的美食:

【吃巧果】

巧果,作为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别名“七夕果”或“乞巧果子”,其外观精致,与节日氛围相得益彰。此糕点以面粉为原料,寓意古代女子祈愿织女赐予巧手,故得名“乞巧”。在七夕佳节,品尝巧果,便能实现心中所愿。

【吃江米条】

江米条之名或许略显生疏,但一经图示,便能唤起儿时记忆。这不正是我们儿时的小零嘴吗?昔日南京,七夕佳节,家家户户皆自制江米条。糯米面与豆粉、麦芽糖水交融,搓成细长圆条,入油锅炸至金黄,再裹上一层白糖,口感香脆,回味悠长。

【吃巧芽面】

某些地域流传着七夕节食巧芽面的传统。这里的“芽”实则指的是豆芽,以精心烹制的豆芽汤作为面条的浇头,而巧芽面的面条则选用手工擀制。相传,七夕食面,因面条绵软细长,象征着家人情感紧密相连。若在这天偶遇喜鹊,不妨赠予它两根面条,以示对它搭建鹊桥促成牛郎织女相会的感激之情。

【吃巧酥】

古时巧酥颇多,多由民间摊贩售卖。每逢七夕,糕点铺精心制作形似女性的酥糖,称之为“巧人”。女子们争相购买,以贺牛郎织女相会,亦或祈求自身幸福。巧酥入口,预示着未来定将幸福美满。

【吃蚕豆】

七夕佳节,流传着“分豆结缘”的风俗。邻里亲朋互赠蚕豆,于月色中品味,闲话家常,共叙缘分。蚕豆尽享,争执消散,恩怨随风而去。此乃节日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愿生活和谐美满,无纷争,彰显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传统美德。

【吃炒豆茶】

这炒豆茶风味独特,深受茶友们的青睐。提及七夕之夜,品一杯炒豆茶,既传统又应景,更添浪漫雅韵。此茶更蕴含美好寓意,七夕饮之,生活愈发甜蜜美满。

【吃石榴】

七夕佳节,家家户户皆以石榴为食。盛宴之夜晚,佳肴琳琅,共盼美好生活。宴罢,长辈引领晚辈将石榴置于门扉与门槛间,共享天伦之乐。石榴之寓意深远,寓意子孙满堂,福寿安康。

七夕节禁忌:

其一,不能嫁娶

七夕被誉为“情人节”,承载着爱情的美好寓意,如此佳节,岂能不嫁娶?然而,许多人对此存疑。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固然感人,却终究带有几分悲伤色彩。若在此日成婚,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婚后可能面临的异地之苦,非吉兆也。

另一方面,婚嫁习俗多喜双数,寓意“好事成双”,然而七夕七月七日独占单数,且“七”字亦非吉日,据此推论,七夕不宜作为嫁娶良辰。

其二,不能吃鸟类

七夕佳节,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此桥由喜鹊辛勤搭建,实为促成佳缘的功臣。若七夕食鸟,恐有不祥之兆。民间相传,七夕食鸟者,婚姻运势或受影响,已婚者争吵不止,未婚者难觅良缘。

其三,不能送鞋子

七夕佳节,男女互赠礼物成风,此习俗代代相传。然而,送礼之际,男女双方均不宜选择鞋子。此中缘由,可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鞋子寓意着走散与流失,若赠鞋,恐对感情稳固带来不利影响,已婚者恐有离婚之虞,未婚者则可能面临分手之痛。

另一方面,“鞋”与“邪”同音,寓意不祥,送鞋即意味着“送邪”,含有不良的寓意。因此,在七夕佳节,不宜赠送鞋子作为礼物。

其四,不能同房

在诸多古文典籍中,七夕节禁止夫妻同房的习俗有所记载。例如,“七月初七为道德腊,十五日为中元,二日戒夫妻同房”便道出了这一禁忌。此言意在说明,七月初七是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七月十五则是中元节,在这两天,夫妻双方应避免同房。

古时七月七日,祭祖敬神,需保持身心清净,严禁同房,否则视为亵渎,恐损寿元。然而,今之七夕,同房者却日渐增多,社会风气已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