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民俗

什么时候立春 立春后还会冷吗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2-04
摘要:立春时节何时至,立春过后气温变否凉?立春在何时到来?它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一年的起始节气,人们都渴望深入了解,以便迎接新年的轮回。值得注意的是,节气与天气息息相关,立春过后,天气还会寒冷吗?什么时候立春?立春时节何日临?通常落在公历二月三日至五日。与立夏、立秋、立冬同,立春昭示着冬季的沉寂已逝,春回大地,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开端,标志着干,什么时候立春 立春后还会冷吗

 

立春时节何时至,立春过后气温变否凉?

立春在何时到来?它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一年的起始节气,人们都渴望深入了解,以便迎接新年的轮回。值得注意的是,节气与天气息息相关,立春过后,天气还会寒冷吗?

什么时候立春?

立春时节何日临?通常落在公历二月三日至五日。与立夏、立秋、立冬同,立春昭示着冬季的沉寂已逝,春回大地,风和日丽,万物复苏。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开端,标志着干支历新年的起始,象征着万物终结与起始的循环,寓意着新生与更替。这一节气源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定位,北斗七星周而复始的转动,与廿四节气紧密相连。立春之期,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构成,因其形状似斗而得名。作为北半球(我国位于其中)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斗转星移之际,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随之变化,因而成为古时判断时节更迭的关键。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示的方向为月份划分依据,立春之时,称作斗建,依次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至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自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顺时针旋转,岁末十二月指向丑方,次年正月复归寅位,斗柄旋转一周为一岁,即摄提,周而复始。干支纪元以“斗柄回寅”为春正,立春标志着新轮回的开始。

现行的“黄经度数”节气源于精确的天文推算。自1645年起沿用的“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每15°对应一个节气,体现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此“黄经度数法”即“定气法”,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将黄道360度分为24等份,每份15°,每份代表一个节气。立春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完成一周回到春分点,构成一回归年。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度数均等但时间不等。“二十四节气”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公历日期相对固定,相差1-2日。“黄经度数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后还会冷吗

“立春”非春时。“立”字寓意“将至”,虽未至,却近在咫尺。俗语有云:“春来不喜,四十寒犹在。”春寒亦甚。故立春之际,切莫轻视气温波动。立春之后,气温渐升,春耕繁忙时节在全国各地渐次展开。

立春之际,东亚南支西风急流逐渐减弱,寒冬气候即将落幕。北支西风急流强度与位置保持稳定,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依旧强劲,大风降温仍是主流天气。在强寒流间歇,偏南风频次上升,气温亦明显回升。立春时节,虽回暖迹象初现,但保暖仍不可忽视,以防风寒侵袭。

立春习俗活动盘点:

躲春

在民俗传统中,立春之际,人们习惯避忌“躲春”。此日,气候交替,新气场可能对某些人带来不利,甚至影响全年运势。因此,“躲春”习俗应运而生。各地民间风俗各异,禁忌繁多,进而衍生出多样的躲春方式和传统。

古俗传承,立春之际,忌口舌之争,须心平气和共迎佳节。部分地域,避春日忌搬迁,忌探望病重亲友,忌参与丧事,以避晦气,保全年运势。

占气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冠,早在春秋时期便孕育了占气的信仰。《孔颖达疏》记载:“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启,立秋立冬闭,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记所观云气色。若云物有异,岁之妖祥显,事后验之,记之以防未然。”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登高望云、占卜之俗,已在立春节气中初露端倪。

游春

春意盎然,喜报频传,游春活动正式拉开序幕。锣鼓声声,仪仗队率先领路,其后是四人或八人抬着的巨型春牛塑像。队伍行进间,舞姿翩翩,鼓乐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浩荡的游行队伍穿梭于村庄的街巷,场面蔚为壮观。

祭祖

众多地域立春之际,民众皆祭拜先祖。据《新安县志》记载:“民间于此日,必祭祖祠”。立春祭祖之食品亦颇具特色。《汝阳县志》中提及:“设春宴,食春饼,献卜、梨。”某些地区将立春祭祀称作“咬春”。

鞭春牛

春日鞭春牛,亦称鞭土牛,其历史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此习俗尤以唐宋时期为盛,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之风更广为流传,成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鞭春牛习俗,不仅传递着驱寒迎春、催促农耕的寓意,更蕴含着深厚的巫术色彩。在山东民间,破土牛、争抢春牛土,称为“抢春”,以夺得牛头为吉祥。塑制春牛时,常于其腹中填充五谷,待牛被打碎,五谷随之流出。众人欢笑拾取谷粒,归仓储存,寓意五谷丰登,仓廪实满。

迎春

迎春,立春盛典之要,需提前精心筹备,预演一番,俗称“演春”。此活动于立春前一天举行,旨在迎回春神句芒。句芒,春之化身,掌管草木生长与生命之源,形象为人面鸟身,执掌规矩,主宰春事。周代已有迎春之礼,祭拜句芒,历史悠久。清人廉让在其《京都风俗志》中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搭建芦棚,东西南向,东设芒神,西置春牛,形象生动,色彩斑斓,依千支排列。男女咸观,至立春时……众役焚香,故称‘打春’。”春牛碎片,抢而归家,寓意吉祥。

春社

春社,古时春日祭拜土地神之节。周代定于甲日,继后多择立春后第五戊日举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此诗映照出古人对社神祭祀的尊崇,此风俗代代相传,寓意祈求大地孕育万物,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回大地,门壁间挂上寓意吉祥的宜春字画,此风古已有之。史料记载,立春之际,长安市民多在门扉上贴上“宜春字”与“宜春画”,字画内容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祈愿新春祥瑞。

戴春鸡

陕西铜川地区流传着戴春鸡的古老习俗。每逢立春,人们以布料精心缝制长约3厘米的公鸡,将其置于孩童帽顶,寓意“春吉(鸡)”的美好祝愿。立春之际,妇女们或以线串豆挂于牛角,或撒麻豆于牛身,此习俗旨在保护幼儿远离麻疹之苦。

概而言之,一旦弄懂了立春的时日,届时便有诸多事宜待办,切莫遗忘遵循古风习俗。立春过后,气温是否依旧寒冷,亦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