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黄历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24节气是哪些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2-03
摘要: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哪些?在国际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创举”。2025年11月30日,这一独特文化瑰宝正式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特此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源于远古农耕智慧,它凝聚了先民们顺应自然、观测天象,掌握岁时、气候、物候变迁规律的智慧结晶。最初,廿四节,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24节气是哪些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哪些?

在国际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创举”。2025年11月30日,这一独特文化瑰宝正式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特此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源于远古农耕智慧,它凝聚了先民们顺应自然、观测天象,掌握岁时、气候、物候变迁规律的智慧结晶。最初,廿四节气以斗转星移为基准,北斗七星旋转一周,即为一岁。现今,廿四节气则依据太阳黄道位置划分,将太阳周年轨迹分为24等份,每份15°,每份代表一个节气,始于立春,止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而“十二月建”则源于此,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对应寅月至丑月,干支纪元亦从寅始。

春季

立春时节,斗柄指向艮位,太阳黄经度数达到315度。此节气于公历2月3日至5日间交替,标志着干支历寅月之始。

雨水时节,斗柄指向寅位,太阳黄经度数达到330°。此节气于公历2月18日至20日间交替。

惊蛰时节,斗指甲,太阳黄经达到345°。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惊蛰正式来临。干支历中,卯月自此拉开序幕。

春分时节,斗柄指向卯位,太阳黄经恰为零度。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2日,春分节气如期而至。

清明时节,斗柄指向乙位,标志着圭表测影法中冬至后的第105天。依据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达到15°。此节气在公历4月4日至6日间交替。清明,干支历中辰月的开端。

谷雨时节,斗柄指向辰位,太阳黄经达到30°。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

夏季

立夏时节,斗柄指向巽位,太阳黄经度数达到45°。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立夏标志着干支历巳月的开端。

小满时节,斗柄指向巳位,太阳黄经达到六十度。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

芒种时节,斗柄指向丙位,太阳黄经达到75°。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干支历中,芒种标志着午月的开端。

夏至时节,斗柄指向正午,太阳黄经达到九十度。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

小暑时节,斗柄指向丁位,太阳黄经达到105°。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小暑节气如期而至。此时,干支历的未月正式开启。

大暑时节,斗柄指向未位,太阳黄经达到120°。此节气通常落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

秋季

立秋时节,斗柄指向坤位,太阳黄经达到135°。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立秋标志着干支历申月的开端。

处暑时节,斗柄指向申位,太阳黄经达到150°。此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替。

白露时节,斗柄指向庚位,太阳黄经达到165°。此节气于公历9月7日至9日间交替。白露标志着干支历酉月的开端。

秋分时节,斗柄指向酉位,太阳黄经达到180度。每年公历的9月22日至24日,这一节气便会如期而至。

寒露时节,斗柄指向辛位,太阳黄经达到195°。每年公历10月8日至9日,寒露节气如期而至。此时,干支历步入戌月之初。

霜降时节,斗柄指向戌位,太阳黄经达到210°。此节气通常在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之间交替。

冬季

立冬时节,斗柄指向乾位,太阳黄经达到225°。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这一节气正式来临。立冬标志着干支历亥月的开端。

小雪时节,斗柄指向亥位,太阳黄经达到240°。此节气通常在公历11月22日至23日之间交替。

大雪节气,斗柄指向壬位,太阳黄经达到255度。此节气于公历12月6日至8日交替。标志着干支历子月的开端。

冬至时节,斗柄指向子位,标志着太阳黄经达到270°的临界点。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这一节气正式到来。

小寒节气,斗柄指向癸位,太阳黄经达到285度。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小寒节气如期而至。干支历中,小寒标志着丑月的开端。

大寒节气,斗柄指向丑位,太阳黄经达到300°。此节气通常在公历1月20日至21日之间交替。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先。其中,“立”寓意着起始,“春”则象征着温暖与生机。作为“四立”之一,立春见证了冬春之交的转换,春回大地,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它昭示着冬季的闭藏已告一段落。

春雨绵绵,标志着雨水节气的到来。与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相仿,雨水节气亦是对降水现象的描绘,体现了古人对节令的深刻感悟。此节气预示着降雨的起始,适量的降水对农作物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

惊蛰,春日三候之第三,映照着生物随节律更迭而苏醒生长的景象。此节令寓意着气温渐升,春雷初响,唤醒了冬眠于地下的昆虫。

春分,亦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其内涵丰富。一方面,春分标志着昼夜等长,各占12小时;另一方面,它恰好位于春季(立春至立夏)的中间,将春季平分为三。

清明时节,寓意着气候清新、景色明朗。这一时刻,阳光灿烂,草木生机勃发,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万物尽显生机,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谷雨,标志着春季的尾声。此节气寓意“雨润百谷”,降水显著增多,正值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之际,雨水显得尤为珍贵,正如“春雨如油”所言。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初启,宣告着炎炎夏日的正式降临。斗柄指向东南,正值立夏之时,万物蓬勃生长,故得此名。立夏,意味着春日的结束,夏日的序章。春华秋实,冬藏夏长,立夏之际,万物生机盎然。

小满,标志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来临。此时,我国将迎来一场降水盛宴,雨量显著增加,频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芒种,标志着夏日的第三站。此节气中,“芒”字所指,涵盖了诸如稻、黍、稷等带有芒刺的谷物;“种”字双关,既指代种子,亦指播种之期。

夏至,标志着夏季的第四个重要节点,此时太阳光直射点抵达北半球的最北端,几乎触及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迎来全年最长的白昼时光。

小暑,标志着夏季第五个节气的到来,宣告着盛夏的正式开启。其中,“暑”字蕴含着炎热的意味,而“小暑”则寓意着初夏的微热,尚未达到酷热之境。此节令预示着气温逐渐攀升,但尚未来到最炎热的顶峰。

大暑,炎热的极致。此乃一年中气温最高之节气,恰逢中伏之际,"湿热交蒸"达到顶峰。阳光炽烈、高温潮湿、雨水连绵,虽苦于湿热难耐,却对农作物生长大有裨益。

立秋之际,标志着秋季的正式来临。此时,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悄然增长,标志着由阳盛向阴盛的过渡。立秋亦预示着降水和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转折,开始呈现下降或减少的趋势;在自然界中,万物由繁茂生长步入萧索成熟。

处暑,亦称“出暑”,寓意着炎热的夏日即将远去。随着处暑的到来,太阳的直射点持续南移,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副热带高压亦随之南撤,气温亦随之缓缓下降,暑气逐渐消散。

白露标志着自然界寒气渐浓的关键时令。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白日里阳光依旧炽热,然而夜幕降临,气温便迅速下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秋分之际,“分”字蕴含“平分”、“半”之意,当此日,太阳光辉几乎垂直投射于地球赤道,使得全球昼夜时长相等。

寒露,标志着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随着寒露的到来,冷空气频繁南下,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秋燥现象亦愈发明显。古时,人们视寒露为寒气逐渐增强的标志。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秋燥尤为明显。此节气期间,早晚气温偏低,中午则相对温暖,昼夜温差较大。

立冬,标志着季节的转换,宣告着冬季的来临。其名源于“立”字,寓意着建立、起始;“冬”字则象征着终结、收敛。此时,自然界万物开始闭蓄生机,步入休养生息、储藏能量的阶段。

小雪,作为冬季的第二大节气,其气候特征涵盖光照、气温及降水等方面。此节气主要体现降水与气温的变化,且寒潮及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小雪降临,预示着气温持续下降,降水量逐渐增多。

大雪节气,干支历子月之始,标志着仲冬时分正式拉开序幕。此节气以气候为核心理念,涵盖光照、气温、降水等要素,凸显大雪期间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之变化。

冬至标志着太阳光直射轨迹的转折,此时太阳直射点达到南行的极点。在这一日,阳光精准地投射至南回归线,对北半球倾斜至极,导致太阳高度角降至最低。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变得最短,黑夜则最长。

小寒时节,虽寒意渐浓,却未至极致。自冬至以来,冷气南侵,气温节节下降,至小寒、大寒之际,温度降至全年最低点。

大寒与小寒并称,均用以描绘气温的严寒程度,其中大寒更是将寒冷推向极致。依据我国悠久的气象资料,北方地区在大寒期间,气温往往不及小寒时节。此时,地球已环绕太阳一周,完成了新一轮的公转周期。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源于汉代文人依据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及自然界的诸多现象编纂而成,每五日划分为一候。各候皆对应一种物候现象,统称为“候应”。植物候应涉及植物幼芽的萌发、花朵的绽放、果实的成熟等;动物候应包括动物的初振、鸣叫、交配、迁徙等现象;非生物候应则涵盖初冻、解冻、雷声初响等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