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节的由来 中国国庆节的意义
探寻国庆节的起源,领悟国庆节的深层含义。
国庆节的起源何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曾庄严宣布: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即我国宣告成立的辉煌时刻,成为国庆节。各国均有各自的国庆日,我们对本国的节日充满好奇。下面,让我们共同探寻中国国庆节的深刻内涵。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
自1950年起,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这一天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成立。
国庆节,作为新中国诞生的见证,承载着国家象征的深远意义,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独立国家的象征,更映射出我国的国体与政体。这一全民性的节日,凝聚了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力量。国庆庆典的盛大场面,更是政府号召力和动员力的生动体现。
国庆庆典彰显国家实力、提振民众信心,凸显团结力量,激发广泛号召,这三大特征尤为显著。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宣布: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定为国庆日。
此乃将“10月1日”设定为我国“生日”,亦称“国庆日”的由来所在。
中国国庆节的意义:
国家象征
国庆节,作为我国特有的节日,与国家诞生同步,更显其重要性。它不仅是我国独立自主的象征,更深刻地展现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特色。
功能体现
国庆这一独特的纪念形式,若演变为全民共庆的节日,便肩负起展现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重任。此外,国庆庆典的盛大场面,亦彰显了政府强大的动员与号召力。
基本特征
国庆盛典三大显著标志:彰显国力、提振民众信念,展现团结精神,激发广泛号召。
演变历史:
“国庆”一词源于国家喜庆之事,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便有“国庆独享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在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之盛,无过于帝王登基、诞辰。因此,古代常以皇帝即位、诞辰为“国庆”。而今,国家成立的纪念日亦被称作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采纳全国政协的提议,正式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确定每年10月1日为我国宣告成立的纪念日,即国庆日。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以来,国庆庆典的形式历经数次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1959),国庆节每年均举办盛大的庆典及阅兵仪式。1960年9月,遵循勤俭建国原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国庆庆典制度进行改革。自1960年至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但未再举行阅兵式。
自1971年至1983年,每逢10月1日,首都北京均以游园联欢等形式欢庆国庆,未曾举办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之际,盛大阅兵与群众游行盛大举行。此后十数年,国庆庆典多以其他方式举行,阅兵与游行不再成为常态。1999年,国庆50周年,再次举行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成为20世纪最后一次此类盛大庆典。